
齐桓公重用管仲搞改革,归纳起来就是实行两大主张:其一,以法治国;其二,富民为先。
这场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使齐国国力大增,齐桓公的腰杆子就硬了起来。齐国崛起之后,齐桓公以中原诸侯集团盟主的身份,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子,名正言顺,很有号召力。他决心以匡扶东周王室为号召,威领中原诸侯各国,北征狄胡,南抗荆蛮,保卫中原。
南方楚国,与齐国不同。虽然《史记·楚世家》说楚人的先祖是五帝之一颛顼,而颛顼是“黄帝之孙”,与周王室是同源。但由于颛顼部落一直向南方发展,周王室是姬姓,楚国是熊姓,姓不同则不亲。
在夏、商二朝,熊姓部落起起落落,“或在中国,或在蛮夷”。由于这些原因,楚人一直被中原诸侯集团称之为“荆蛮”、“蛮夷”,视为“异己”,受到排挤。
黄河流域的中原诸侯各国,都是西周王室所封,他们一直以正统自居,把西北的戎狄、东北的胡、南方的荆蛮,统统视为威胁中原的异己势力。这在周朝不足为怪,但我们的各种历史书籍一直沿袭这种观点至今,这就大可商榷。
西周初,周王室认为荆蛮和戎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直到周成王时才“封熊绎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并与鲁、卫、晋、齐“俱事成王”。楚国虽然挤进了诸侯行列,却始终与周王室的关系有一种隔膜感。从周夷王开始,西周王室走向衰微,中原诸侯也开始不安分起来,他们或“不朝”,或“相伐”。在这种形势下,楚王熊渠索性打出“蛮夷”的旗号,宣布不受周制约束,自封三个儿子为句亶王、鄂王、越章王。不久,熊渠担心暴虐的周厉王前来镇压,又自动取消了这三个王号。楚国地处长江中游,据有江淮流域广阔地域,水利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广人众。“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国与齐国差不多同时崛起,形成南北对峙。
楚国的崛起,得益于楚成王,他同样通过重用令尹(宰相)子文对楚国实行了一场改革,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楚国的改革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内削弱贵族势力。在此之前,楚国贵族巨室封邑过大,滋生出种种弊端。子文下令贵族巨室都割出一半田产归公,以充实国力。子文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别人也无话可说。《左传》说子文“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留下美名。其二,改善外部关系,?动向周天子进贡,并“结旧好于诸侯”。周惠王见楚国有了主动臣服的意思,便授意楚成王可以向南发展,“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楚成王“遵王命”,兼并了江淮间众多小国,“于是楚地千里”。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楚在春秋时先后吞并四十五国,疆土最大”。其三,发动楚国原住民大量开垦江汉间可耕土地,更使楚国国力大增。
北齐南楚,两强对峙,拉开了春秋南北战争的序幕
齐、楚两国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是公元前656年的召陵之战,但有的历史书上称它为“召陵之盟”。为什么称它为召陵之盟呢?因为这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在爆发之初,齐、楚双方陈兵百万,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最后却在双方的“威慑平衡”下达成了“和解”。这是由齐桓公首创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战例。
齐、楚争霸中原,主要目标是争夺对中原诸侯小国的控制权,关键是争夺对郑、宋两国的控制权。中原众多诸侯小国成了南北战争的主战场、牺牲品。
召陵之盟前,楚国已先后三次进攻中原的郑国。齐国为了遏制楚国的北进势头,齐桓公以中原盟主身份,联合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向楚国发动了一次军事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