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发展,家谱是如何从贵族走向百姓的?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说起家谱,大家肯定不陌生,从古至今家谱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其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更是一个家族的起源,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而家谱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产生了非常多的变化。最开始家谱是官修的,只有贵族才会去修谱,那么家谱是如何从贵族走向百姓的?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



家谱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而根据记载族群的范围以及家谱属性的不同,一般常见的名称还有宗谱、族谱、家乘、家牒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只要是记载家族世系的文字都可以叫家谱,像是司马迁的《史记》就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五帝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的世系,而司马迁能够如此准确记录这些世系,就必须要有谱牒作为依据,由此可以看出夏、商、周三代当初应该都有记载王室世系的家谱资料。


当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就是龟甲兽骨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甲骨文上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但是上面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因此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之为甲骨文家谱。商代晚期的时候,又出现一种新的实物家谱,那就是金文家谱,金文其实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到了周代以后,人们就普遍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用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而在当时能够把世系传刻在甲骨和青铜器上的,不是王室也是显赫的贵族了。



家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比较重视的,在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是要有家谱作为凭证的,由此可见家谱是非常重要了,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这是专门从事谱牒编修和保管工作。虽然说这种机构,在之前也有,比如秦汉时期就设立了宗正一职管理谱牒,只是当时的宗正只是负责管理皇族事务和掌修皇族的谱牒,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局和谱官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了。


当时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只要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就必须要送到谱局,谱局的谱官再对这些私修的家谱进行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当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当时编修家谱的人大部分还是以士族为主。到了唐朝的时候,官修家谱也是非常发达的,当时政府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而唐朝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直到唐朝末年,谱牒因为一些原因被焚毁,也是这个时候开始魏晋以来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再之后就是到了宋朝,宋朝的社会环境跟之前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当时因为没有士族与庶族,官员的选拔都是靠科举考试,与门第没有关系了,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去看谱牒,也正是因为如此宋朝时期的家谱的编撰宗旨与之前不一样了,宋朝会更加注重“尊祖敬宗收族”;直到明清以后,当时的统治者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地方官员也热衷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也使得家谱数量大增,使得编修家谱成为一个普通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到了这个时候,家谱编修的内容就更加丰富,其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了。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