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所在的行政村,大的姓氏是彭姓,加上嫁入的女子,占了全村人口的七成,约有二千余人。差不多二十年前,彭姓修族谱,先是动员在外工作的村人捐款,后又按家庭人口摊派,每人需交二十元,勉强凑够经费。
对于重修族谱之事,有人很踊跃参与,有人则非常不情愿。其中的积极分子,是几个已经退休的中小学老师,他们牵头成立重修族谱委员会,居中串联,出谋献策,忙得不亦乐乎。反对的人,主要是手头紧,不愿交缴这样一笔钱。虽然按人头仅二十元,但在二十多年前的江西山村,在本就拮据的农家,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有一彭姓村人,在省城的一所大学任纪委书记,在他们的族人里,官衔级别算是最高的了。那人是参军转业时分配到大学工作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为人正直、正派,不喜欢拉帮结伙,也不注重人际关系,几十年下来,得到单位及上级肯定,所以才被委以重任。但他认为重修族谱就是恢复封建传统,就是重拾文化糟粕,比较反感。当重修族谱委员会把相关信件寄给他,要他捐款和提供家庭成员资料时,他并没有理会。后来在老家亲人写信的劝说下,寄了四十元钱,写了他和老婆两人的资料。对两个儿子,则只字不提。那重修族谱委员会的一个老师,本就对他有看法,见此情形,大发雷霆,提议把四十元钱返回给他,族谱里也不刊登他的名字。等于从重修的族谱里把他一家除名了。
这事是那纪委书记的侄子讲给我听的,他和我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他一方面,埋怨他的叔叔不会做人,另外也埋怨那主张除他叔叔之名的老师,太过较真,有些欺人太甚。
在内地农村,修族谱是件大事。但因而遭遇排斥就有违修族谱的初衷。修族谱的目的之一,不就是期望族人携手团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