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绘在木梳、篦上的秦代歌舞与饮宴漆画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1975年,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纪南城凤凰山70号秦墓中,出土了木梳、篦各一件,它们大小相同,长7.4厘米、宽5.9厘米,最厚处1厘米。

    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在梳、篦体上部孤形的正、反面均有彩绘的人物画,四个画面既有一定的关联度,又都能独立成幅。

  秦代木梳正面和背面图案  


    历史的细节,就浓缩在这一件件文物的细微之处,它们像一个个密码,隐藏着前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为。

   秦代木篦正面和背面图案


    在荆州凤凰山70号秦墓发现的这把木梳的正面,是一幅描绘饮宴的漆画,上面共绘有四个人物。两个男子席地相对而坐,面前各放有一个装有食物的高足盘——豆。

    左边的男子头戴冠,右边的男子头挽髻。画面的中间是两个头挽髻,身穿黄裾裙,足穿双尖翘头鞋的侍女。其中,靠左边的侍女手拿酒杯,正准备送到左边男宾的手里,而靠右边的侍女,手中则端着盛放食物的豆,随后缓缓而行。在木梳的左上部上,有一磬之飘带,表示宾主是在奏乐声中欢乐而饮。

 秦代木梳正面图案


   出土时,虽然有些部位已经色彩脱落,但线条仍比较清晰。

  画面上绘有三个人物,中间是一位舞女,衣着华丽,发髻披于脑后,身着高领上衣和裾裙,彩绘花纹,黄黑相间,衣袖宽长,红带束腰,正随着悦耳的乐曲和清脆地伴唱,抛袖而舞。

    有学者认为,以细腰长袖为基本条件的袖舞,是荆楚传统的舞蹈和舞姿。这种细腰袖舞,正是对先秦楚舞的继承与弘扬。

    这件梳子上的歌舞与饮宴漆画,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让我们得以想象古人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

    考古专家指出,这把木梳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既是我国非常罕见的秦代歌舞与饮宴漆画,也是唯一的一件画在木梳上的漆画。

    一般来说,在春秋战国和秦朝等时期发现的歌舞与饮宴图,反映的都是高层贵族生活的场景,基本上都是绘制在贵族使用的青铜器与漆器上,唯有这幅漆画是绘制在当时市场上出售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木梳上。

秦代漆绘木梳背面图案

    

    著名考古学家、原湖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陈振裕先生说:“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考古发现的木梳和篦数以百计,其装饰纹样大多为动物纹样。因此,这件木梳两面所绘的乐舞与饮宴画面,是我们在木梳上首次见到的这一历史时期的装饰纹样。”考古学进一步证实了专家们的这一猜测。

    据文献记载,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在荆楚北部(今河南南阳唐河县湖阳辛店)下葬的冯君孺人墓出土的画像石中就有这类舞姿。

     而上世纪70年代,在河南南阳唐河针织厂出土的两汉之际画像石上,也有《长袖舞》的画像,可见一位细腰长袖的舞女正抛袖禹步而舞,若杨柳枝临风,飘拂不定,婀娜多姿,妩媚动人。

    在木梳漆画面的右边,有一男性乐师,手持一根长柄木磬(钟)槌,正在敲击石编磬,为舞者奏乐。

    左边是一位跪坐于地的女子,发髻也披于脑后,上身穿交领衣,下着裾裙,正引吭高歌,为舞者伴唱。

秦代木梳(正面和背面)

荆州纪南城凤凰山70号秦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在木梳上部弧形的狭小空间里,秦代的漆画家以极其简练的画笔,通过舞、歌、乐三人的不同形象,以舞者为中心,将庞大而复杂的歌舞场面,集中、生动地展现得惟妙惟肖。

    2000多年前,这个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蒙昧时期时,秦朝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

    从一滴水里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辉,从一把小小的木梳上,我们足以看到2000多年前中国人的文明形态,那宴席的器具、人们的服饰、多姿的舞蹈、长幼有序的礼教……

    这一切,让我们为楚人创造出的文明形态而自豪!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