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感受广东腊田埔熊氏宗祠

作者:湛汝松 浏览:

  一个烈日高照的夏日,我们走过一个青砖黛瓦,挂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牌匾的门楼,来到派潭腊田埔传说中皇帝所御建的熊氏宗祠。



  一条短短的花岗石板街上,熊氏宗祠座落在一排青砖红石脚的老屋中间,如果不是门上有的“熊氏宗祠” 几个大字,我真不敢相信这座面阔28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的普通建筑会与皇帝有关;反而祠堂前边宽阔的旷地上,立着的六对花岗石旗杆夹,还会让人有一种文化沉淀深厚的感觉。


  带着这种感觉跨入堂门,一进又一进厅堂,一个又一个天井,完完整整,有层有次地串现在我的眼前。循远而望,70米深的七进祠堂,犹如一条用青砖砌成的漫长时光甬道,幽幽深深地通往历史的远方。虽然,每一块泥地都铺满青苔,每一个天井都积满雨水,每一截露墙都爬满青藤,每一条梁栋,每一块砖瓦都沾满岁月的尘烟,但十分完整的主体建筑却让人感受到祠堂当年的风采。



  熊氏宗祠除了七进深布局令人惊叹以外,在设计上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它从第三进开始,每个天井都分别从左右各开一个门口,引出一条横巷。每进厅堂左右的间房,房门不是开在祠堂内,而是开在从天井引出的横巷中。因此,祠堂的次间、稍间,也同时是横巷中靠近祠堂的第一间房屋。这种纵横交织,处处对着祠堂的格局,使村子里的每户人家,不用绕到村前大街,而从横巷就可以直接走到祠堂中。


  穿梭在祠堂天井引伸出来的小巷,只见花岗石板铺成的巷道伴着一条明沟笔直地伸延,高矮一致的青砖老屋平行地夹在巷道两边。在一间有留守老人居住的老屋里,我还看到幽雅的庭院和古朴的阁楼,看到精美的壁画、木雕、花窗、灰塑,看到花园里栽种着的百年铁树和寄托希望的富贵子;更看到在阳光下祠堂流露的峥嵘与高古。虽然,无情的岁月给它们带来满身伤痕,社会的发展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孤寂;但作为清代的建筑,我们又怎能不被这种祠堂与村庄融为一体的布局及其严谨而创新的规划意识所折服呢?



  从小巷又兜回祠堂,我们来到第二进的大厅。当地人告诉我,七进深的祠堂是要皇帝御准才能兴建的,堂上高悬的牌匾,就是历史的记印。我抬头仰望,只见堂上悬挂着两块用汉、满文字刻写的长方形木牌匾,分别记载着咸丰十一年和同治十二年的诰命。中央有一堵木屏门,一个“垂远堂”木牌匾挂在屏门上方。右边的山墙上,一块道光廿四年的“武魁”木匾尤其令人注目。据说,左边的山墙上,也有一块“文魁”的木匾,只是村人怕有人盗窃文物,已把它摘下来,连同“圣旨匾”一起,收藏在另一个地方。



  因为手头上有一幅照片,我知道皇帝所赐的“圣旨匾”原来高悬于一进的木屏风上。红底金边的牌匾上,“旨赏戴蓝翎”五个金色的大字置于中间,两边有“咸丰八年奉”和“臣熊朝兴承”的上下题款。当天,我虽然看不到“圣旨匾”的真容,但我却看到那木屏风上端有一排保存得非常完好的中国结形花窗,看到花窗前有一对承挂“旨赏戴蓝翎”金匾的铁架钩。而且,我还听到民间关于“圣旨匾”和熊氏宗祠背后的人物与故事。



  熊朝兴是腊田埔承戴蓝羚的人。他于清代道光八年(1828)中武举,官授广东省塘务次使。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陷和平县,熊朝兴奉命率兵赴和平县城平乱,收复城池有功于朝廷,被晋升为广东省督标左营左部千总守备。并于咸丰八年(1858)受旨赏戴蓝翎。


  所谓“旨赏戴蓝翎”,就是皇帝封赏蓝翎官帽。蓝翎,是清代官帽上的饰物,“六品武官,顶戴鹖羽蓝翎”。清末,朝廷对官阶低又有功之人赏戴蓝翎,但这蓝翎官帽却没有任何实权,只是身份的象征。


  熊朝兴只是受旨赏戴蓝翎,为什皇帝又会御建祠堂呢?原来,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村的熊定安又中武举,官授两广总督衙卫。短短的16年间,一个小小的山村出了两个武举人,这无疑是熊氏家族中的重大喜事。加上熊朝兴又受皇帝嘉赏,更是喜上加喜。为了彪炳功绩,缅怀祖德,垂范后人,熊定安后人熊东朝于咸丰十年(1860)经皇帝钦准,兴建熊氏宗祠。



  我一边浏览满堂金匾,一边咀嚼民间流传的故事。此间,我发现“垂远堂”牌匾的右边,有“嘉庆五年岁次”的题款。嘉庆五年,是公元1800年,比民间传说皇帝御准兴建的咸丰十年要早整整60年,而比熊朝兴受旨赏戴蓝翎的咸丰八年也要早58年。那么,“垂远堂”牌匾与熊氏宗祠有什么关系?皇帝钦准的是兴建祠堂还是扩建祠堂?我只能请教高人去破解这个历史之谜了。



  其实,我们也不一定要去破解这个历史之谜。“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熊氏宗祠,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广州罕见的七进深祠堂,给我们留下了能启迪后人的严谨与创新的规划理念,还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很有研究价值的历史牌匾。它完全无愧于“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个称号。一代又一代的腊田埔人,是熊氏宗祠的主人。熊氏宗祠是他们凝聚乡情的纽带;是他们精神上的丰碑。多少轮月园月缺,多少个春夏秋冬,他们默默地守护着熊氏宗祠,默默地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作出了无愧于前人和后世的贡献。


  走出祠堂,我看到一头水牛和一头黄牛在门前的草地上憩息,脑海中立刻跳出一个关于腊田埔迁村的传说:很早很早的时候,杉山脚下有个熊村。这个熊村人丁不发,代代单传。一天,熊村一头母黄牛在派潭河的冲积地上吃草,乐不思归。尽管熊村人一次又一次把它拉回村,但它却一次又一次地跑回去。熊村人醒悟了。牛是人类最有灵性的忠实朋友。黄牛乐不思归的旨意就是要村人把村庄搬到那个地方。于是,他们便在派潭河边重新建设自己的新家园。这就是后来的腊田埔村了。腊田埔村建成后,果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人才辈出。 



  今天,水牛与黄牛都在这块宝地上又乐不思归。那是不是它们又向腊田埔人预示:一个转折性的美好未来,马上又要来临!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