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先祖入主楚国,励精图治、为国为民,先进的执政理念使国祚历时八百余载而长盛不衰。其间,唯有登上王位的楚王姓熊,其它家族成员则要以居地,封邑,谥号,官职,排行,封爵等等的名目另立氏名。
因此,熊姓的支裔众多,姓氏派出,凡单姓70余氏,复姓80余氏,还有旁支别族,约有200余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贵族团体,构成了楚国的贵族阶层。
如今更是遍布全国各地,繁衍生息、脉脉相传,同姓氏之间互相联谊、互帮互助。而遗憾的是,同属楚熊后裔的宗族旁支之间却少有联系,令人惋惜。
为了纪念先祖的丰功伟绩,倡导“同宗同祖一家亲,同是楚熊后裔人”的理念,熊氏信仰志愿者们开展了楚熊姓氏“三字经”活动,将同是出自楚熊王室的姓氏以三个字为单位进行排列,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更加容易记忆。不但弘扬了家族文化,也使更多的源自楚熊王室的华夏儿女了解了家族历史,增加了认同感。
屈、景、昭
屈 春秋时,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后被封于屈地(今湖北秭归)作为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氏,遂称屈氏。屈原即为其后。
景 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氏,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昭 《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出自芈姓。楚昭王熊轸有复楚之大功,子孙繁衍,以谥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楚、庄、严
楚 据《姓苑》、《通志·氏族略》、《风俗通》所载,熊绎立楚国于丹阳,国号荆,后迁都于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旧郢城),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楚姓。
庄 据《姓氏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国君王熊旅去世后,谥号为“庄”,楚庄王的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成为庄氏。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也说“严是庄姓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氏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家原来是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
严 出自庄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
初、上官
初 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楚国第十代国君熊严的三儿子“叔堪”,为初姓老祖。烟台芝罘岛后唐时期的初慧安自撰的墓志铭写到"羽音世考,上先荆楚"。明代成化年间初化在碑文中写到“初姓楚始”。古代和现代文献中对初氏和郡望记载与碑文记载一致。楚国国君为芈姓,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以熊为氏,到楚国国君第五代熊渠改芈姓为熊姓。汉朝宋衷对先秦时期的《世本》注写到:“熊乃初氏”。说明初姓来源于楚国国君熊姓。明朝杨慎《希姓录》记载,“初氏望出南郡。”南郡即楚国旧地。
上官 春秋时期,楚庄王熊旅的幼子名子兰,担任上官大夫。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子兰的子孙居住在上官,便以地名命氏。
鄂、荆、都
鄂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熊渠给二儿子挚红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荆 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氏,称荆氏。
都 春秋时期,楚国王族公子田,受封于都邑,故称之为公都氏,他的支庶子孙当中有人就单独以“都”字为氏。另外还有一支都姓,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子都,他非常勇敢,又是当时很出名的美男子,所以深得郑庄公的宠信。他的子孙在他死后,便以其字“都”作为姓氏。
夔、红、权
夔 春秋时楚国公子熊挚被封于夔(今湖北秭归东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来熊挚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氏,形成夔姓。另外,远古时,尧和舜的乐官名叫夔,也是夔姓的另一支起源。夔原指龙形动物。
红 春秋时期楚王熊渠,他的长子“挚”,字红,被封为鄂王,其支庶子孙就以祖上的字作为姓氏。还有一支红姓出自刘姓,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刘富,初被封为休侯,后改封于红,为红侯,人称“红侯富”,其支庶子孙有人以祖上封邑“红”作为姓氏。
权 楚武王熊通攻陷权国后,改权国为县,令斗缗(斗姓源出熊姓)为权县尹,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兵败后被杀,斗缗的后人便以“权”作为姓氏。权姓的另一支来历--权国迁走后,不久又被巴国所灭,权国贵族子孙就以原国名“权”作为姓氏。
沈、斗、班
沈 楚庄王熊侣将自己的儿子贞封在沈邑,时称沈令尹。在公子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沈氏,是为荆门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xǐng(ㄒㄧㄥˇ),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
斗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斗,出自芈姓,楚君熊绎娶女,生伯比,别为斗氏。 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斗氏一族又分衍出了项氏、权氏、随氏、江氏、豆氏等单姓,以及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等复姓,这些复姓分支在秦、汉之后,又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字斗氏、豆氏。本书特别指出的是,斗氏家族分衍有一支十分著名的后裔分支,那就是项氏。项氏一族中的后代项梁、项羽、项伯等人,都是秦、汉之际风云人物。后项梁、项羽一族后裔愤恨项羽当年弑义帝养刘为害,因此改为虺氏;而项伯一族则被汉高祖刘邦赐姓为刘氏。
班 班固在《汉书 叙传》中说:“班氏之先,与穿同姓,楚君熊绎生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相传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由于古代的“斑”和“班”通用,后改为班。”
叶、成、霜
叶 发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叶县。春秋时期,楚庄王熊旅有曾孙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诸梁,诸梁被封于叶,建立叶国,为公爵,世称叶公,其后世子孙都以封国名作为了自己的姓氏。此外,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也有叶氏,他们则构成了叶氏的另外一支。
成 春秋时,楚君熊绎(号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孙以王父之字为姓,遂为成姓。
霜 《姓氏考略》载:“楚王熊严之子伯霜之后。”
伍、冉、卓
伍 公元前597年楚伐郑、晋救郑时,楚令尹孙叔敖主张撤军,而伍参坚决主战,并说服楚庄王,结果打败了强大的晋军。事后,伍参升为楚国大夫。伍参的儿子名举,以父亲的名字为氏,称为伍举。
冉 一、出自楚国大夫叔山冉(楚国第十代国君熊严的三儿子叔堪之后),后代以其名为姓。二、周文王第十子名叫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周公旦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周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被蔡国所灭(后楚国灭蔡国),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楚庄王熊旅之子被封于沈鹿,也为沈氏。
卓 是春秋时楚国王族的后裔。楚威王熊商有儿子名公子卓,他的后代以祖字为姓,称卓氏。
包、敖、泊
包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熊眴(号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求秦哀公出兵,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救楚。楚复国后,楚昭王要重赏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敖 春秋时楚国国君中,凡属被废弑得不到谥号的,称之为敖,如若敖、诸敖,他们的后代有以敖为氏。此外,敖氏另有一支,为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老师叫做大敖,有的写做太敖,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为姓,形成敖氏。
郢、慎、查
郢 《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注云:“楚鬻熊之后有郢氏。”《姓氏词典》称:“郢为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邑,初建于今湖北江陵西北,后迁郡、鄢、陈、寿春等地,凡迁之处都称‘郢’”。此以都邑为姓氏,系出芈姓。
慎 发源于今天安徽省的颖上县西北,是春秋时楚国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的后裔。白公胜的后裔当中有人被封于慎邑,其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作为姓氏。另外一支慎姓形成于战国时期的魏国,是墨子的弟子禽滑厘的后代,禽滑厘,字慎子,其后代子孙是以祖字作为姓氏的。
查 出自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公族大夫的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便以查为姓氏。另一支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形成于春秋时期,
申叔、潘
申叔 《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楚大夫申叔侯,食邑于申,此申叔时之后也。”此“以邑系为氏”,系出芈姓。
潘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讳崇字道安,楚成王时大夫,穆王立,使为太师,掌国事。
能、度、麻
度 汉代《山阳太守度尚碑》载;“与楚同姓,统国法度,因以为氏”。
麻 楚国君王将一位大夫封在麻邑,他的一个叫做“婴”的后人,做了齐国的大夫,便以祖先食邑为姓,改姓麻,史称麻婴,其后世子孙都从了麻姓。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楚国除了王室熊姓以外,源于熊姓世系的还有十三氏,为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的楚国大族,分别为:斗氏、泊氏、成氏、屈氏、劳(蘧)氏、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黄帝有熊氏第五十六代楚顷襄王(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名熊横,迁于陈邑。分衍出荆氏(还有庆氏改为荆氏的,此人就是庆卿,他的后人跟着他均为荆氏)、楚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
到了春秋时期,芈姓熊氏楚国分衍出更多姓氏。单姓有:泊氏、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刘氏(有些只占某些姓氏的一部分,如刘氏:楚王熊绎有一子姓斗,斗氏一族又分衍出了项氏,后来,有一些项羽一族后裔愤恨项羽当年弑义帝养刘为害,因此改为虺氏;而项伯一族则被汉高祖刘邦赐姓为刘氏)。
复姓有: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进入 ➡ 熊叔堪认祖归宗,初楚同源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