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在池州的前世今生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来源:包河区包公文化研究会


引言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接安庆,南连九华山、黄山,其境内有齐山、秋浦河等名胜,自古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有着“千载诗人地”的美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多次去九华山、秋浦河,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诗篇;就连一代清官包拯当年在池州担任知州时,也被齐山的风景吸引,利用闲暇之时陪同从开封来的好友吴照邻、王德师一同畅游齐山,并应吴照邻等人之请为齐山题写山名,包拯写下的“齐山”两个大字风骨遒劲、铁笔如虬。

如此美丽的池州,当年包拯来这里做官留下了哪些政绩,后世百姓又是如何纪念这位受人爱戴的清官的,让我们先拉开包拯在池州的前世序幕。

 

这一年对包拯来说,可以说是到了人生的低谷,因保举官员不当,遭受了连带责任,受到降级处分,由家乡庐州调去池州任知州,但此时的包拯并没有唉声叹气,怨声载道,而是秉承着一颗爱民之心走马上任了。

 

清光绪《贵池县志》载:宋至和二年至三年(1055-1056)包拯任池州知州期间,池州大旱,为解决水荒,亲自带人挖井,井挖好之后包拯还特命人在石井盖上凿四个圆口,如此可供四人同时汲水,方便了百姓。




时间转瞬至清代,清雍正十年(1732)山西人李日章在池州任知州,又疏通了此井,还修建了包公亭,光绪二年(1876)池州知府袭云绮题三个字“包公井”于碑上。

 

明嘉靖《池州府志•官秩•名宦》记载,包拯一到池州,便对待积压的案件均一一认真复查,因为他认为死者不可复生,万一错判,会为百姓带来无尽的悲痛,果然在翻阅档案时,发现一宗和尚图财害命案,因证据不足,况且和尚又没有认罪,于是包拯亲自重审此案,又亲自明察暗访,终于弄清了案情,当堂宣告和尚无罪并释放,这就是池州浮尸案。



包公,正气贯史册,清廉万世敬,如今,池州的人民通过再现包拯的遗迹,来纪念这位让他们景仰的知州大人。而居住在池州的包氏后人,则通过重建包氏祠堂,重修包氏族谱来缅怀着他们的祖先。


今生世人景仰


2015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有个姑娘在合肥包公祠的东厢房轻声啜泣,此时正在巡查的包公祠卢经理便上前询问,得知这个女孩叫包敏红,家住安徽池州,是包家后代,在合肥工作。来合肥包公祠拜谒包公,包敏红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包玉彩因为参与修建池州的包氏祠堂,劳累去世,不禁黯然泪下…… 


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梅陇镇居住着众多包氏后代。南宋建炎年间,包拯玄孙包康征战至池州,见这里山水相依,鸟语花香,便隐居此处,成为了安徽池州龙山包氏家族的始祖。池州龙山的包氏宗祠,始建于宋淳祐至咸淳(1241-1265)年,后毁 于“文革”时期。直至2012年,池州包氏后人不仅重建了包氏宗祠,还依据清光绪年间七修的全套45卷《龙山包氏宗谱》进行了第八次修谱。

 

2012年续修的龙山包氏宗谱


为传承弘扬包公精神,加强彼此联系,合肥包公园赠送包氏祠堂包公座像一尊


孝肃街在唐代叫大中街,宋代称卫尉前街,抗战胜利后,池州人民为了纪念包拯,根据包公谥号更名为孝肃街。包公井就位于孝肃街,井水清澈甘甜,是池州城内幸存下来的少有的千年古井之一,明朝正统二年(1437),叶恩任池州知府时,重修了包公井,如今这井水仍然为百姓浆洗提供便利。



包拯在池州为官一任,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百姓至今仍感念包公,他在池州的故事,有口皆碑,且被广为流传。他的一支后代也继续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世延续,代代相传着他的清正廉洁的家风。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