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白氏记载,白姓的起源,有非常重要的一支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平王太子建之子胜,在公元前487年被楚惠王封在白邑(故地在今河南息县褒信镇东南,距白亭十华里),因楚国的邑大夫称公,故称白公胜,其后裔以邑名为氏,见《通志•氏族略》(12,17,158)。这支芈姓白氏的历史有2400多年。
历史上白姓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白姓主要活动在陕西、湖北、河南。两汉至唐朝,由于西域和西北民族的白姓加入,活动于甘肃、青海东部的黄河以西的白姓随后进入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东迁南下进入中原,东部的山东、南部的广西已经有白姓的分布。
到宋元明时,白姓基本上已分布于长江南北各地,其主体仍在四川和西北地区。明末,白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白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陕西为白姓第一大省,约占白姓总人口的32%。
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这两省占白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等省。白姓的分布重心在西部,形成了西部秦川晋、东部鲁豫皖两大块白姓聚集区。白姓的主体在西北。
明朝时期,白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二位。山西为白姓第一大省,约占白姓总人口的24.4%。
主要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陕西,这四省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江西、河南等省。
宋元明600余年,白姓人口主要向东、东南、南部迁移,全国形成了北部秦晋冀、东部江苏两大块白姓聚集区。
当代白姓分布
白姓人口已达400多万,为全国第七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
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山西五省区,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1%;
其次分布于辽宁、山东、四川、云南、甘肃、黑龙江,这六省集中了白姓总人口的30%。
河北占白姓总人口的11%,为白姓第一大省;河南紧随其后,占10.5%的白姓人口。全国形成了冀豫、陕晋蒙两大白姓聚集区。
郡望与堂号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在过去“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白姓的郡望主要有:太原郡和南阳郡等。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堂号有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加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堂号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堂号的来源依据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四大类型:一、以地域命名堂号;二、以家族中的典故命名堂号;三、以寓意命名堂号;四、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以地域命名的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这类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
白姓的堂号主要有:治生堂、南阳堂、武安堂、香山堂。 “治生堂”典出战国时魏国白圭。白圭是著名水利专家。白圭认为:别人放弃的我取过来,别人想要的我就给,如果我来治生,即治理生计,就像伊尹、姜子牙那样治理国家,就像孙膑、吴起那样用兵打仗。所有天下论治生的,均推白圭为祖师。
家训格言
《白公家训》是一部较好的家训书,出自清朝的白云上。白云上,河南沁阳人,乾隆年间武进士。
他为官敬业爱民,曾说:“官乐则民苦,官苦则民乐,以吾一人之苦,易数万之乐,吾独不乐乎?”他虽为武将,然其教子颇具特色。
他谆谆告诫子弟:“居官莫务便于己,凡事益于国,不欺心,不沽名”;“善则积德,恶则招灾”;“人生不愁无功名,只要真工夫;不患无富寿,只要常积德”;“见财思义,见色思报。”其治心修身之道、为官泽民之法值得回味。
历代人物
白姓历代重要人物:战国秦国名将白起(公孙起);魏国水利专家白圭;北朝魏太原太守白邕;唐朝诗人白居易,文学家白行简,宰相白敏中,朔州刺史白道生;五代后周中书令白文珂;元朝戏曲作家白朴;明朝水利专家白英;清明书法家白云上;北伐名将、民国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行政法学家白鹏飞;当代京韵大鼓演员白云鹏、白凤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