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后期,吴、楚争夺对江淮流域控制权的战争。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农业、 兵工、造船及手工业均极发达。
寿梦称王时(公元前585年),吴已据有今江苏、浙江 杭嘉湖平原及安徽江南地区,并拥有步兵及水军3万余人。
晋楚争霸战争前期,吴为楚之盟国,企图借楚为助力北向中原发展,曾一度深入至沂水流域征服郯国(今山东郯城北)。
当晋实行联吴制楚战略,派使臣申公巫臣前来通好时,吴王寿梦认为结晋对其扩张势力更为有利,遂与晋盟,向晋臣学习 车战战法,组建战车部队,并不断攻楚,企图乘楚无暇全力东顾之机,夺取江淮,作为尔后北进中原的战略基地。
楚在晋楚争霸战争前期,因左、右翼有秦及吴、越为盟,战略上居于外线作战地位,吴背楚联晋,既打破楚的 战略优势,又危及楚之安全,故楚对吴竭力遏制及反击。
周简王及 周灵王中期前,吴仅在战略上配合晋军不断攻楚。楚亦以对晋作战为主,对吴采取守势作战,间亦反击,全力与吴争夺江淮地区。
周灵王二十年(前552年),晋国内乱,大夫栾盈逃楚。楚于次年送栾盈去齐,用以与齐结好,破坏晋齐联盟。周灵王二十二年,齐配合栾盈攻晋。楚乘晋与齐作战,无力南顾之机,开始对吴采取攻势作战,同时在国内进行兵役、兵赋制度改革,扩大兵源,充实军备。
周灵王二十三年,楚以水军攻吴,无功而返。周灵王二十四年,楚军攻打叛楚之舒鸠时,与吴援军遭遇,以后退诱敌、全力合击战法大败吴军,遂灭舒鸠(参见楚灭 舒鸠之战)。
吴王诸樊又率军攻巢(今安徽安庆北),被楚守军射死,吴军败走(参见 巢城之战)。为全力对吴,楚急欲摆脱与晋、吴两面作战之不利境地。
晋因六卿专权,内争不已,亦急欲暂停对外战争,遂在宋大夫向戍倡议下,于二十六年在宋召开以楚、晋共为盟主,有秦、齐等十四个诸侯参加的 弭兵之会。
与晋楚争霸战争有关的各国,均应邀参加。但连年与楚作战之吴,却未被邀请。楚与晋 媾和的主要目的在于腾出手来,全力对吴,以确保江淮及维持霸主地位,当然不会约吴,以免受盟约约束。
晋因吴继续与楚作战,互相削弱,对巩固其霸主地位有利,亦不愿约吴。作为新兴军事强国的吴扩张欲甚强,正谋求夺取江淮作为争霸中原的第一步,更不肯参加。
春秋争霸战争便由晋楚战争转化为吴楚争霸战争。楚为改变以往之被动局面,在解除了来自晋国的主要威胁后,除以主力投入对吴战争外,还借外力对吴作战。
一是联秦攻吴。秦在与晋作战时,与楚联系密切,既有战略呼应,又有战役配合,但对于胜败均只有损耗而毫无利益可言的逾国越境对吴作战,则态度并不积极。
二十五年,秦、楚联合攻吴,进至雩娄(今河南商城东),秦即以吴有备为借口撤军。
二是联越攻吴。 周景王八年(前537年)及 周敬王二年(前518年),越两次出兵助楚,但并未开辟南方战场,使吴两面受敌,而仅仅是参加正面联军,这在战略上实际未起作用。
三是利用弭兵之会与晋共为霸主的权利,召集中原各国联合攻吴。各国诸侯害怕楚国,联军又“ 政令不一,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所以除七年楚率陈、蔡等八国联军攻吴之役曾进入江南,攻克朱方(今江苏镇江)外,八年的鹊岸之战及敬王元年的 鸡父之战均以失败而告终。
尤以鸡父之役失败最惨(参见鸡父之战)。此战不仅使楚失去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战场主动权亦从此转入吴军手中;江淮地区大部要地均为吴军攻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