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几千年世界历史、中华文明史和中华家谱发展史,足以证明:国无史不盛,族无史不承,家无史不兴,人无史不明。当代社会,中华民族后裔不分地区国度,热衷修编家谱,几百年来世界不少国家也效仿我族修编家谱。然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我国城市人不重视修家谱。何以解释?小编认为有三大“成因”:

首先,传统家谱的“功能”,不适应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环境条件下的族人。传统家谱的“功能”主要是“伦理教化”和“宗法收族”,其修编方法、体例、内容都是依此策划操作,明显不适应于城市人的需求。
其次,中国城市人口绝大部分来源于氏族祖居地农村,部分农村修谱存在的“封闭操作”和“不可私修”的传统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族人修谱。

再有,几十年前,绝大部分族人聚居在祖居地农村,极少数族人进城定居,自然没有“修谱需求”。而近5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祖居地的族人逐渐大量进城落户,虽有“修谱需求”,但因传统修谱方法和功能的限制而受阻。
弄清了“成因”之后,会感觉到这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不仅不奇怪,反而顺理成章;说到底,“城市人不修家谱”的实际原因是:落后的修谱方法和不合时宜的家谱功能。
而如今,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来、城乡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类的漂泊感越来越强烈,城市人对精神生活的高质量追求和血亲之间生产、生活空间的分散性,决定了其对家谱的高度需求。因此,一股民间修订家谱的热潮悄然兴起,各种修谱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