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在墓地附近,称作“墓祠”。一开始祠堂和宗庙都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庙,到明代嘉靖年间才“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天子、诸侯称“宗庙”,其余称“宗祠”。
而摆放在祠堂中的牌位源于汉代“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为历代儒家所倡导。规范神主制作,则从宋代程伊川开始,经朱熹《家礼》一书向全国推广后普及之。但兴建宗庙以奉神主的行为还仅局限于上层阶级或民间墓祠。直至到了明代,民间宗庙大兴,举国上下“家必有庙,庙必有主”。
宗庙、宗祠是为供奉祖先神主而建立的,神主开始多以梓木为之,栗木、枣木亦可。宋代程伊川建议专用栗木制作,深得朱子赞许。栗者,“礼”也!以上说到的木材但都略有缺陷,若是想要防潮、防虫蛀,可选择天安阁以香樟木制成的牌位。
牌位的选择后则是要按古丧俗,人死即殡葬,葬后回家设祭叫“虞”,因是送葬返回时举行的虞祭活动,故又称“返虞”。在虞祭时所用的神主必须用木制作,俗称“虞主”。亲丧一周年后再举行一次祭礼,称为“小祥祭”,又称“练祭”。同时把原来所立的木神主“埋虞主于两阶之间”(过去祠堂门前有东西两处台阶)。练祭活动后,把木神主请入宗庙或宗祠,称为“藏主”,供后人岁时祭祀。
最后一个,就是牌位的书写讲究,要以竖排,正楷字书写,不得写同音字、异体字,不得用草书,不得涂改;神主称谓与奉祀人辈份要对应,例如父与子,祖与孙,伯与侄等,不得多辈份同祀时主次不分,伦常紊乱;木主题字内容不得用标点符号,字体需雕刻时,一律阴刻;奉祀子女为父母作主时最好不要自称孝子,以示谦恭,且忠孝与否,祖上有知;因神主对先人已有姓氏说明,故血亲奉祀人著名时无须带姓。
供奉牌位,不仅能缅怀祖先,还能使后人收受福泽,福禄长绵,功德无尽,一切福善,莫此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