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交融的楚绘画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楚国祚八百年,楚人自古就有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楚人的祖先筚路蓝缕,不断开拓,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远古时期有岩画和陶器画:岩画是远古时代人们在山洞或山崖上刻的绘画,后来掌握了制陶技术开始制作陶器,又在陶器的表面制作绘画(陶器画)。


从陶器画过渡到国画,中间还有漆画、帛画、铜器画及壁画,这就是楚绘画。

 

楚绘画的特点

1、题材:神灵与世俗共存,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表明楚人正在从神本时代向人本时代过渡,这是人类自我意识、自我精神觉醒的表现。


2、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

3、在载体和表现手段上,呈现多元化色彩。载体有建筑物、丝绸、漆器、青铜器等,表现手段有毛笔画、尖锥刻,镶嵌等。

 

古代绘画艺术和物质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青铜器、漆器及丝织品的制造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器物的形态为绘画提供了新的载体,于是铜器画、漆画以及以丝织品为载体的帛画应运而生。

 

一、漆画

器皿上涂漆称为髹漆工艺,漆画是髹漆工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绘画。楚国漆画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装饰性,在漆器表面绘制云气纹、植物纹、动物纹等纹样对器物进行装饰;二是主题性,绘画内容有一定主题,共有三种题材,宗教、狩猎、贵族宴乐。意味着绘画叙事性增强,也标志着一个绘画自觉时代来临。


锦瑟漆画

1957年在河南信阳市长台关1号楚墓中出土过一件漆瑟,表面绘有非常精致的漆画。



这幅画是宗教题材,表现巫师祭祀神灵或做法的场景。绘制在漆瑟局部,巫师头戴三角形平顶冠,身穿宽大长袍,手里拿着一把长柄树叶形法器做法。周身云气缭绕,仿佛端坐云端,烘托出一种非常神秘的氛围。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及思想大解放,绘画题材也有所拓展,已不单纯是表现宗教活动的绘画,表现世俗生活的绘画开始出现,于是就有了《猎狩图》《宴乐图》以及《车马出行图》这样一些新的绘画表现对象。


在锦瑟漆画中有一组猎狩题材的漆画,描绘了多个猎人打猎的场景,有的拿着矛,有的张着弓,正在追赶野兽,还有表现猎人捕获猎物之后抬着猎物兴高采烈回去的场景。

 


锦瑟漆画上还有一组漆画是《宴乐图》,表现贵族举行宴会歌舞的场景,贵族围坐一起,边聊天边吃东西,在他们面前乐师有的吹着笙有的弹着瑟,击着鼓敲着钟。这上面还可以看到楚国的长袖舞,有一个舞女正高抛长袖,舞姿翩跹,真实再现了当时楚国上层社会钟鸣鼎食的生活场景。

 


从艺术角度看,锦瑟漆画采用夸张变形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一个人神杂糅、光怪陆离的世界。凡是表现人物的画面都是写实手法,而表现云气、龙凤、跟宗教有关的题材大量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烘托神秘的宗教氛围。

 

锦瑟漆画的绘画技法主要是勾线和平涂,先用线条勾勒出形象,再用色彩平涂。漆画一般以黑漆为地,黑漆上施以彩绘,使用红黄绿等不同颜色。这幅漆画代表了当时工笔重彩画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在楚国漆画中还有一幅非常有知名度的绘画,《王孙亲迎图》。绘制在一件彩绘的圆形漆奁上(古代女性的首饰盒)。外壁绘者一幅漆画,展开的通长是87.9厘米,宽是5.2厘米,表现的是贵族迎亲场景。亲迎是周礼当中婚礼的一个环节,也就是今天的迎亲。这幅画由五棵柳树将整个漆画分成不同部分,表现迎亲的几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是连贯的。

 


这幅画的价值: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以五棵柳树将空间分割出五个场景,表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迎亲过程;


2、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风俗画,画家以极大的热情表现了贵族世俗生活的场景,从题材上来讲,画家选择社会风俗作为表现对象,冲破了传统的楚国漆画以宗教和神话为表现对象的题材,是一种新的主题和审美趣味。


3、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通景画,采用横向平移视点的方式展开画面情节,开创了中国画长卷通景画的先河。在后来中国国画当中,长卷通景画经常可以见到,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二、帛画

古代,帛是一切丝织品的总称,绘制在丝织品上的绘画统称为帛画。战国时期楚国的丝织制造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数量多,而且工艺精。制作精良的丝织品不仅改善了楚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为楚艺术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类。

 

丝织品非常柔软便于携带,质地轻薄,更适合用毛笔在上面绘画。毛笔结合丝织品进行绘画成为以后中国国画的一个基本形式。

 

1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的一座战国楚墓出土,在一件平纹绢的丝织品上绘制,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的正中是一位贵族女性侧身而立,双手合十做祈祷状,上方有一只凤正向上飞腾,凤的一侧还有一条蜿蜒升腾的龙。


无独有偶,同样在湖南长沙,1973年在一个叫子弹库的地方发现另一件帛画,《人物御龙帛画》,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正中主人公是位妆容整齐的贵族男性,侧身,头戴高冠,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飞行,龙后面还有一只仙鹤,龙下方有一条鲤鱼,主人公头上有一顶华盖。这两幅帛画有一个共同主题,就是引魂升天。楚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要在动物引导下升入天国。

 


这两幅画的艺术成就:

1、楚国的帛画是后来中国画的源头,基本确立了中国画的材料和绘画语言。后来的中国画都是用毛笔画,毛笔的出现不仅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绘画工具,而且也是中国后来书法的基本工具。这两幅帛画还奠定了中国画的造型语言,通过线条表现对象,而且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楚帛画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绘画造型的语言,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这两幅画的画面布局非常精当,人物比例掌握适中,完全是一种写实手法。特别是对人物侧面头像的描绘极有分寸,比如女性发髻、服饰等的描绘非常细致。这两幅帛画反映了中国早期肖像画能达到的应有高度。


3、这两幅画使用了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对凤冠、凤尾及凤爪的描绘都做了夸张变形的处理。

 

下面介绍的作品是图文相配的作品《楚帛书》,以图配文,以文说图。这是20世纪30年代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当时由于中国处于战乱时期,流失海外,现收藏于美国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这幅帛画的正中有两段文字,周边有十二个图像,每个图像旁边都有一段文字来说明这个图像。

 


《楚帛书》共有三段文字,分为甲乙丙三篇,甲篇讲的是创世神话,乙篇讲的是天象灾异,丙篇就是在画面四周每一个图像旁边解释该图像的文字,相当于后来的黄历,十二个图像是十二个神像,每一个神像代表一个月的月神,代表十二个月,文字说明每个月的禁忌。这些图画跟我们前面讲的楚帛画相比,绘画技法大体相同。每一个神像都充满神秘诡谲的色彩,如第一个图正面是个长着三个脑袋的人,叫三首神;第二个神像脸是方形的,口里含着一条蛇。这些神像姿态各异,不一而足。



《楚帛书》的价值:

1、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画一体作品,开启了中国古代以图叙事的文化传统。文字记载的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创世神话,脉络清楚,情节完整,诸神形象鲜明,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创世神话的文本。


2、传世文献中《山海经》也是楚人留下的著作,也是图文相配,现在的配图是明代人加上去的,原来的配图已经失传。《楚帛书》的出土弥补了《山海经》古图失传的缺憾,


3、记载了关于楚国的神话、宗教等方方面面的资料,为我们今天研究楚文化、了解楚人的思想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三、铜器画

在青铜器表面使用镶嵌和锥刻的方法,通过线条造型作画。一般是手工完成,创作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铜器画并不多见。楚墓出土的大量楚国铜器中,只有极少数有铜器画。按照制作手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镶嵌铜器画,一类是锥刻铜器画。

 

镶嵌铜器画是先在青铜器表面刻出沟回,然后把红铜或金银镶嵌到沟回里形成线条,再打磨,青铜表面就形成红铜等的纹饰。锥刻铜器画是使用尖锥在铜器表面进行刻画,留下纹路,由此创作的以线条造型的图画。

 

1、镶嵌铜器画:河南淅川和尚岭2号墓出土的画像壶



表面图案分为七层,最上面的是第一层,最下面的是第七层,都是装饰性图案,第一层是一对凤凰起舞,第七层是犀牛相斗。其他几层分别表现了天国景象和人间世界。第二、三层表现天国景象,第二层是兽形神人,第三层是鸟形羽人。第四层到第六层是人间世界,表现的是猛士和野兽相斗。整体来看,作者构思时有一个完整情节,也反映了当时楚人的宗教观念和世界观。

 

2、锥刻铜器画:江苏淮阴高庄战国楚墓出土

内容丰富,有表现世俗生活的宴乐、歌舞、车马出行和狩猎等,也有表现神话题材的作品,有些和《山海经》描绘的场景非常接近。

 


这幅铜器画左边是在三层楼的房子里,每层楼都有人手拿着觚在宴饮,房子外面有放牧的、采集的,右上角还有一个场景的交代,是落日,表明现在时近黄昏。所以它的时间、地点、场景和内容交代的都非常清楚。

 

还有一组是狩猎内容,原野上有辆两匹马拉着的车,车上站着一个人驾车前行,车的后部还有旗杆,上面旌旗飘飘。车的四周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武士有的扛着戟,有的拿着剑,追逐野兽。

 


四、楚国的壁画

在建筑墙体上进行的绘画,楚国壁画有两种类型,宫廷的和宗庙的。宫廷壁画通常表现的是祥龙瑞凤,主要是以装饰为主的吉祥图案。宗庙壁画题材相对较多,有表现宇宙、山川、神灵、历代圣贤。

 

1、宫廷壁画

说到宫廷壁画,就想到一个成语叶公好龙。叶公是楚国一个贵族,叫沈诸梁,被分封到楚国的叶县做县公,所以称为叶公。其实历史上的叶公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非如此胆小怕事。这个成语本身就表明楚国贵族当时有在自己家的墙壁、横梁上描龙画凤的传统,说明壁画在楚国是存在的。还可以在屈原的作品中找到证据,《招魂》就写到在楚国宫殿中画龙蛇说。

 

2、宗庙壁画

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中说,屈原当年被流放,愁苦之极,到楚国先王之庙和一些公卿祠堂,发现到处都画着天地山川神灵,由此激发灵感,按照楚国宗庙建筑的壁画写下长诗《天问》。所以《天问》一直被认为是呵壁之作。按照这种说法,今天我们把《天问》细细梳理的话,就可以了解当年楚国壁画基本是由天地人三部分组成,涉及天地起源,神话传说,山川神灵,以及历史人物等内容。

 

楚国的绘画题材主要有三种,宗教神话、贵族生活和猎狩题材。在楚国绘画发展历史上,最先在神本时代是以宗教神话题材为主体,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人本主义思想的兴起,神灵慢慢从绘画题材中退去,而以表现人类世俗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开始出现。从楚国绘画题材的变化,表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资料来源:网易公开课长江大学徐文武教授《楚文化漫谈》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