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这里的“美”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好和善,而是指华而不实。所以,“美言”指的就是花哨漂亮、夸大其辞,以取悦于人并骗取他人的信任为目的的言语。
人的语言必须朴实,言之有物。花言巧语虽然能博得暂时的利益,但一定会损坏自己的德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流传千年,至今依然让人受用无穷。但人的天性就是喜欢美言,即得到表扬和认可,这样的美言会让人充满自信和干劲,可小人往往会利用这一点来投其所好。一旦被“美言”蒙蔽,就离失败不远了。
华美的言词虽然好听,但一点都不真实,对你百害而无一利。真实的言词虽然不华美,但对你有所帮助。一张利口,可以颠倒黑白,却不能改变真理;巧舌如簧,可以混淆是非,却无法扭曲真相。巧言令色不足以取信,唯有真诚能够打动人。
常言道:“假话好听,真话难得。”常对你阿谀奉承,把你夸上天的人,可能很多,但对你直言不讳、敢说真话的人,却少之又少。常听好听的话语,或许能把你哄得很开心,但久而久之,也容易让你沾沾自喜,变得自傲。敢于批评你的人,说话虽然直率,但却往往能让你认清自己、反省自己。
敢于批评你的人,才是你生命中的贵人。纵观古今,不难发现,但凡有所成就者,都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因为他们知道,敢对自己说真话的人,都是可信之人,是真真切切为自己着想、站在自己立场思考问题的人。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良、德行完好的人通常不善于争辩,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不够善良。善于巧说者,可能心思复杂,有很多智巧计谋。比如言辞天花乱坠的人,未必有真知灼见的智慧,甚至心存不善,阿谀谄媚。
而口才拙笨之人,往往心存善念,乐于助人。所谓“寡言有益,善辩无功”,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善意,是拥有春风化雨的境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宁静温柔的人,往往不愿意与他人针锋相对,而是收敛锋芒,以包容的胸怀向所有人展示。
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人,未必是具有善意的人,而安静平和、口才拙笨的人,或许才是那个最好的人。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曾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真正心存善念的君子,是以真诚待人的。 他们不阿谀谄媚,静心学习,踏实行事,遇到事情忍辱负重,心胸开阔,以淡漠如水的心情待之,绝不会与人争长短、论是非。能言善辩的人或许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回头看去,那些淡漠安静的人,才是真正的谦谦君子。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去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为人处世,切忌夸夸其谈地卖弄自己!不管你是真知道还是假知道,都不要卖弄。
“知者不博”的“知”是指觉悟了宇宙生命真相的人方可称为“真知者”,即深知宇宙大真理者。真知者从不显露,含光内敛,厚德贵藏,就像老子说的“圣人披褐而怀玉”。
圣人从不追逐外在的浮华,而是注重内在的品质,就像用粗布包起来的“宝玉”一样,是一般人看不到的。自然世界里,珍珠都藏在普通的贝壳里,沙子中能淘出金子,而许多其貌不扬的人却是真学者。
《庄子·知北游》中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有内在充实的人,大多是安静而沉默的。一个了不起的商人,深藏财货,但外表看起来空无所有;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内藏道德,但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这是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平静和沉默,切忌骄傲和贪婪,夸夸其谈。
一个人经历得越多,就越会沉默处事。他们的姿势不再张扬,语气渐趋平和,态度明显和善。这并非说明他们没了锐气,而是少了年少的轻浮和张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