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大怨,必有余怨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 老子曰:和大怨,必有余怨。


有些大的怨恨或是伤害,即使调解成功了,总有一些是消除不了的。在这种情况下,报怨以德或许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大怨”意为深刻重大的冤仇,即人与人之间结下的深仇大恨;“余怨”指的是难以消除的以至于长年累月郁积于心底的怨恨。人要做到样样都完美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把大怨化解了,那些小怨又会变成大怨了。


老子为什么会认为“有余怨”呢?这是因为管理者与普通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要想使“余怨”彻底消除,管理者就得摒除自己的私念,克制自己的欲望,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如果管理者继续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损害普通人的利益,那么不管他们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消除普通人心中的“余怨”。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与分歧,有时甚至发生伤害。面对他人的伤害,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作为回应呢?老子说的这句“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为了提醒我们,与其事后弥补,还不如一上来就不要结怨。这样做,也许当时看似吃亏了,但从长远看,吃亏就是福,因为天道是平衡的,人欠的,天都来补上。


大海因为宽容,而变得浩瀚无边;天空因为宽容,云彩绵绵而美丽动人;山峰因为宽容,汇集细土尘沙而巍峨耸立。当我们懂得让自己远离情绪的控制、正确面对他人的伤害和内心的怨恨时,我们就会像强者一样学会原谅与宽容,像智者一样学会放下与忽略。


宽容的心态是梳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艺术。也是立身处世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格的涵养,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尊重,希望别人包容我们的过错。但如果人人都不赞美和尊重别人,宽容别人,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包容呢?


一个不懂得宽容别人的人,他的周围步步都是危机,生活处处都会受制。当发生争执时,我们不妨礼让一下,就算争个头破血流,无非只图一时爽快。相反,目光放长远一些,别做那些无谓的争执,既节约了争执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他人的好感与尊重。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