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登封市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知,登封著名小吃“焖子制作工艺”传承人赫然在列。当景日昣第十八世后人、宣化镇的景志刚从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手中,接到遗产项目证书时,按奈不住自己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我坚决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技艺,发扬广大,让“景氏焖子”走出登封、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焖子是发源于登封市大冶镇的一个著名小吃。可关于它的起源,目前社会上流传的版本有很多,东有“山东焖子”、南有“江南焖子”,但拨浮云、除芜杂、细梳理、求史证,再考究河南登封大冶人长久的饮食习惯,基本可断定“焖子制作工艺”是源于清代豫西的登封(大冶景氏),后传至禹州,再扩至大江南北,而后成为一种名吃的。
文史记载:豫西登封大冶景氏八世先宗景日昣(字冬旸,1663-1733)自幼家贫,生母张氏虽勤俭操持,仍食不果腹,餐少荤腥。岁至年末,万家同庆,父亲景星囊中羞涩,油盐佐料购置后余剩无多,遂买八两大肉悻悻而归。张氏肉锅熬煮,厨忙事多,久而化汤,遂生愧闷:若此,怎好过年?倏然灵动,端锅造新,置数把红薯粉条焖煮,少时倒入肉汤,和入淀粉,再拌佐料,成型上笼,箅上摊菜,大火焖蒸。熟后切块煸炒,遂舍屋飘香,馋诱魂魄。父子惊问,厨内何肴?张氏述说愧闷、焖煮、焖蒸情景,却道不上名目。先宗冬旸笑曰:叫它“焖子”若何?众人拍手皆赞。之后,由先宗生母张氏所创,先宗命名的“焖子”便随先宗官至礼部侍郎加尚书衔而声名远播。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乾隆巡游中岳,祭祀岳神,造访帝师,景氏家族还把焖子做御膳贡品,受到帝赞:口感爽滑,鲜嫩筋道。“南有凉粉,北有焖子”随之传颂。
如今,“景氏焖子”经其后人几经改进,如今已成北方尤其是河南登封大冶特有的特色小吃,有“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吃过焖子”之说。据景日昣第十八世后人、宣化镇的景志刚所说,之前宣化镇又称王村乡,归属于大冶镇,王村又与禹州搭界,其先祖又曾在禹州干过私塾教过学,焖子在禹州也盛行就不足为怪了。
据了解,为把祖上这份“技艺”发扬光大,景志刚已遍访多位宗亲,承接祖了上“衣钵”正传,现在“中州名镇”卢店办事处开办一家饭店,并有志以“加盟连锁”形式光大“景氏焖子”这个中原名吃。(杜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