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虺纹玉璧
战国早期礼仪用玉
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直径15.3厘米
孔径6厘米
厚0.8厘米
玉质青绿色,微透明,表面布满了灰黄色及黑色夹杂的沁斑。扁平体,正圆形,内外缘阴刻轮廓线。两面纹饰分三区,内外两区都阴刻由连续三角纹、卷云纹、网格纹组成的纹饰,中间阴刻四组蟠虺纹,都是由阴刻的“S”纹、卷云纹、圆圈纹及网格纹组成。璧中间有一道明显的切割痕迹。
【古玉专家古方点评】
蟠虺纹是春秋时期的代表性纹饰,战国早期仍在流行。
蟠虺是指盘绕的小龙,蟠虺纹是由若干侧面龙首组成的细密丰满的纹饰。“S”纹和卷云纹是构成蟠虺纹的主要纹饰,它们都可以被视作谷纹的变形组合体。它们的阴刻线条较宽,颇有西周“斜刀工”的韵味。
值得注意的是,“S”纹的纹道中有一条斜向的分割线,而卷云纹却没有,这说明“S”纹是由两个谷纹从反方向错尾雕成的。
文图:荆州博物馆编著,《荆州楚玉:湖北荆州出土战国时期楚国玉器》,文物出版社,201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