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几乎每个村子都至少有一座祠堂。在我们祖先的眼中,祠堂不单单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象征。它的存在,标志着一个家族的内在脉络,一种血亲的纽带关系,体现在这个家族的每个人的身上,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归属感的一种,我属于这个群体。对于个体来说,个体虽然要受到宗族很多限制,比如要传宗接代,要遵从父母长辈的安排,但是在法律无法延伸的地方,个体的安全和利益能够得到保护,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祠堂,祭祀,家谱,起名,这是一套完整的家族寻根的体系,在忠,孝的礼仪要求下,各个家族即使散落天涯,也都能根据这个线索,找到自己的根,通过祠堂,能看到自己家族的丰满藤蔓,也是一种自豪感。
通过祠堂,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身边以为的陌生人,是自己的亲人。社会网络错综交织,我们的祖先用祠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脉络。

祠堂不仅是血缘关系的维系空间,更是中国宗族政治的维系纽带,中国的封建制度能够延续下来,血缘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宗族的存在会让其中的成员在社会中拼搏付出的代价更少,同时也会让其中的成员为了宗族的利益而做出同社会相悖的行为,但是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因为血缘政治对社会提供的利益大于对于社会的危害,所以他能够延续下来,从古代社会来看,它是人们获得生态优势的有效解决方案。
进入现代社会,生产资料极大丰富,个人能够相对容易的独自解决生存压力,并且人们之间沟通成本不断下降,人们从过去的身份社会,开始慢慢地向个人小家庭过渡,表亲之间联系减少,弱血缘关系越来越不受重视,祭祖的规模越变越小,越来越冷清。而且参加祭祖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青年在外面闯荡难得回去一次,祭祀的形式和意义的作用不断衰减,宗族组织变为落后的封建礼教制度,而祠堂最终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家族血缘联系的纽带。
但宗祠不会因此而消失。毕竟,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个人气质,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性格,而祠堂就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每一个姓氏,每一个家族,每一个祠堂,在中国的人文历史中,随着与文明匹配的发展规律,或沉潜,或起伏,或激进,或追溯,仍会不断演绎着风雨烟云。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

1、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2、在河南殷墟已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追远报本、祠祀为大,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桐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3、每姓必建柯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顾、朱、王诸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这样家族的儿童成员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耀祖光宗。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其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有祖先对子孙的审视,族长在这里代祖宗立言,对犯错子孙进行惩罚,同时也对其他子孙有警示告诫的作用。祠堂是传统伦理道德的载体,对社会越轨行为起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是一种“规训和惩罚”的空间。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祠堂就这样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缘的族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祠堂祭祖有季祭、节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来说,无论巨族或寒族,对祠祭都十分郑重。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严司祭仪式,一般要读族谱,使族众了解家族的光荣历史,讲述先祖的“光辉业绩”,以励族人;还要宣读族规、家训,以教育族众;参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遗训及其遗范,以教育自己下一代,祭毕,族人间还要行礼,后辈向前辈行礼。可见,祠堂祭祀是一个精神联系的韧带。通过祠堂祭祖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祠堂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家文化的发展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补充,祠堂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