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信芳教授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论及三楚先:
“老童是遠古族系分派以後,楚人的女性祖先,其地位有如魯人所祀之姜嫄。
祝融作爲老童之子,因功受命,開創了楚人的基業,其地位有如魯人祀譜中的‘皇祖后稷’。參照魯人祀譜例,祝融實乃楚人之‘皇祖’。“
“至於‘穴熊’,穴熊是楚人先祖中第一位名‘熊’者,楚王之‘熊’氏可以追溯自‘穴熊’始。
穴熊以下,楚族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纪其世’(《楚世家》),可見‘穴熊’是楚先祖中‘能紀其世’的最後一位。”
“‘三楚先’其實是指代楚人先祖譜系中的三位代表性人物,羋姓楚人作爲祝融八姓(或陸終六子)之一支,始自陸終之子季連,穴熊爲季連之孫,楚王之‘熊氏’有可能源自‘穴熊’。
將楚人先祖譜系的下限断止於‘穴熊’以下,鬻熊以前(不含鬻熊),與楚族發展的階段性是相吻合的“。
所以,刘信芳认为楚王“熊”氏之“熊”是“氏于字”,即取自“穴熊”之“熊”。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趙平安《“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連》提出:
“由於《史記·楚世家》既有鬻熊又有穴熊,學界通常把酓(熊)和(穴)熊看做兩個人。雖然也有學者懷疑酓(熊)和
(穴)熊可能是一個人,但拿不出過硬的證據。 新近發佈的清華簡《楚居》,穴熊之下就是麗季,即《帝系》等的熊麗,證實了他們的懷疑。 因此,老童、祝融、穴熊是三楚先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傳世文獻也有這類記載。《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 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正義》引《樂緯》宋均注曰:‘熊渠嫡嗣曰熊摯,有惡疾,不得為後,別居於夔,為楚附庸,後王命曰夔子也。’ 楊伯峻曰:‘祝融和鬻熊皆楚之先祖,而夔為楚之別封,依古禮,亦宜祀之也。全祖望《經史問答》謂任、宿、須句,風姓也,實修太皓之祀。夫太皓,天子也,而任、宿諸國以附庸之小侯各主其祀,然則祝、鬻二祭,夔亦當祀之。’這裡只提到三楚先中的兩位,或是春秋時的定式,但是在楚人後裔祭祀著名先公這一點上,和出土文獻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無論是春秋時的二楚先還是戰國時的三楚先,都不包括季連這個人物。“ 季連和鬻熊雖然都是楚的先公,但季連一支沒有繼位,楚的大位賴鬻熊一支得以傳延。對楚的後人來說,與鬻熊有血親關係,是鬻熊的直系親屬。這應是鬻熊置於三楚先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楚人稱做楚人是從鬻熊開始的。鬻熊娶妣 巫醫用‘楚’(荊楚條)包裹住她的傷口,為她舉行了葬禮。因為為妣頰包紮傷口用的是‘楚’,為了紀念妣頰,楚人便從此稱做‘楚人‘。很清楚,在楚人心目中,所謂’楚人‘是鬻熊和妣生養出來的。“ 所以,赵平安认为“穴熊“就是”鬻熊“。而传世文献中第一个冠”熊“氏的楚君就是鬻熊的儿子”熊丽“,如《墨子·非攻下》“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 《史记》“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鬻熊(实际上,季连跟鬻熊是堂兄弟)。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显然,楚王室“熊氏“得姓取自”鬻熊“之”熊“。 《楚世家》以“穴熊”“鬻熊”为二人。包山简和葛陵简,列楚之祖先,老童、祝融之后或为“媸酓(鬻熊)”,或为“穴酓(熊)”。 清华简《楚居》云:“穴畲迟徙于京宗,爰得妣……乃妻之,生侸叔、丽季。”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说:“穴熊之下就是丽季,即《帝系》等的熊丽,证实了穴熊即鬻熊之说。” 中國地域文化研究所羅運環《關於季連糾葛問題的探討》也指出:““《楚居》‘季連世系‘和’穴熊世系‘,皆出自陸終第六子季連,是羋姓楚先中的兩個支系。 在商代後期,《楚居》季連氏曾一度興起,但不出三世便隨之衰落。至商末穴熊氏首領鬻熊率部興起,統一羋姓諸部,重新組建國家,並定國名為楚。”“由此可知,罗云环也认可鬻熊这一宗是建“楚”之始。 既然有取“鬻熊”之“熊”为氏的后代,也就有取“鬻熊”之“鬻”为氏的后代。 如《左传》庄公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踖陵,还及湫。“此“鬻拳(或作粥拳、粥权)“,乃楚文王大夫,当鬻熊之后。 《左传》哀公五年 “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诸子鬻姒之子荼嬖”。鬻姒在《史记》中称为芮姬,是齐景公宠姬,与楚国鬻姓之间的关系不详。 所以,楚王室族“鬻“姓取自”鬻熊“之”鬻“,”熊“姓取自”鬻熊“之”熊“。,妣頰生熊麗,‘麗不從行’(難產),後來通過手術把熊麗生下來。她犧牲了自己生命,卻保全了熊麗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