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春秋世谱
其先帝颛顼之后。粥熊氏奄有楚国,屈、景皆王枝也。屈瑕为莫敖,故有莫敖氏,今莫氏其后也。莫敖屈瑕生莫敖屈边,莫敖屈边生莫敖屈朱,莫敖屈朱生莫敖屈荡,莫敖屈荡生二子曰莫敖屈到、莫敖屈申,莫敖屈到生莫敖屈建,莫敖屈建生莫敖屈生。在春秋公为著族。
莫氏家谱序
家谱因作而叹曰昔者先王众建诸侯赐姓定氏立之宗法以维本支者载之谱牒世次以垂是以伦理明而治道泰也自夫谱牒放失虽有帝王者作无从考其先代若司马迁不知舜为虞幕之后而遽谓与尧同祖不知汉髙帝之父之名而徒曰太公帝王且尔他可知矣迁岂故欲为是舛讹疏畧哉亦其谱牒无所于考也故晋魏而降官有图谱民有簿状迨隋及唐尤重其书坏于五季于是有足深慨者矣今莫氏出自黄帝至于季连而得姓为芈又至于熊绎而封国于楚又至于屈瑕而官为莫敖莫敖六传为屈生屈生之后遭秦吞诸侯失其官因以官氏。
莫姓以威远为其堂号。“威远”堂号出于宋朝莫濛。他两次法科考试第一,官作大理寺正,多次断清疑难案子。后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在外维护了大宋的威严,回宋后受朝廷褒奖。故后人以威远作为莫姓的堂号。
- 四言
钩河适雒;
奉魁承杓。
——清·莫友之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道光举人莫友芝书题联。莫友芝,字子偲,贵州独山人。目录学家兼书法家。
- 瑞梅志异;
猛虎敛踪。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归安人莫伯虚,曾守温州,后知常州,有政声,曾见瑞梅甘露、秀麦嘉禾以示祥瑞。晚年退居学佛,隔绝世故,撰有《修行净土法门》、《华严经意》等。下联典指南宋仁和人莫若晦,字子明,曾守宜春,又到严州,所到之处,多有惠政。在严州时,有虎危害百姓,他向百姓示以恩德、信义,虎竟因此而远去。后官至湖广南庾提举。
- 庆衍金缕;
铸出炉神。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莫宣卿,大中间对策第一,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赐其乡名锦衣。家居金缕村,有莫状元读书室。下联典指春秋·莫邪干将铸剑事典。
- 荣分丹紫;
庆衍金缕。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莫云,好学善射,道武时尝典选曹,迁执金吾,参军国谋议,累进爵安定公。下联典指唐·莫宣卿事典。
- 状元世泽;
剌史家声。
——佚名撰题广东省东莞市莫氏宗祠“德荫堂”祠门联
全联典指唐·莫宣卿事典。
- 上联典指宋代官吏莫琮,字叔方,仁和人。历明、福二州幕官,行已俱有可观。子五人: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冲俱登科。时比“燕山五宝。”下联典指唐代台州别驾莫宣卿,字仲节,封川人。大中间对策第一,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赐其乡名锦衣。
- 上联典指宋代名士莫伯容,字器之,有高志,三子济、汲、冲皆攉进士第。时号“三莫”。下联典指清道光举人莫友芝,字子偲,独山人。少喜聚忆,通苍雅故训六艺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治诗尤精,又工真、行、隶、篆书,与遵义郑珍齐名,时称“郑莫”。有《黔诗纪略》,《遵义府志》、《声韵考略》、《唐本说文木部笺异》、《过庭碎录》、《郘亭诗钞》竺。
-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莫是龙口占诗句联。莫是龙,字云卿,华亭人。后以字行,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十岁能文,善书画,有《石秀斋集》及《画说》。有一回,他到袁福征家,看桌上有张帖子,写着“琵琶四斤”四字,两人一起大笑起来。随即口占两句七言诗,诗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人们到处夸他有才华。
- 该祠先祖莫怀湖曾在明代为道教正一派掌教,因此族人笃信道学,连宗祠联也充满道家的风味。莫怀湖之后,该族二十七世祖莫金儒、二十八世祖莫振宗都担任道教的候选道纪司。道家五术中的星术,在明清时代的政府机构设立司天监和阴阳学训术等职。阴阳学训术是县级署员,掌天文、历算、数学等事,需定期到司天监轮任供职,平时则在道教上清宫等地办公。本族自二十二世祖莫真一以下,共有6人担任阴阳学训术一职,可谓家学渊源。而道家五术中的医术,则有三十世祖鸾翲公、冠群公等继承。或许莫家在这一时期出现太多修真者的缘故,族人笃信道学,故人丁发展不大。在广东省封开县渔涝镇文德乡都尚村莫氏宗祠亦有此联(下同)。
- ——佚名题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建国南路莫氏庄园“春晖堂”联。
- 上联典指春秋时造剑名人莫邪,相传为吴王阖庐时人,干将之妻。吴王使干将铸剑,铁汁久久不下,干将知欧冶子炼剑,曾遇民样困难。后以女人配炉神,炉乃出铁。她受干将示意,乃断发剪爪,投入炉中,果得雌雄二剑。一说莫邪即墨阳,越人,男性,仕吴为大夫,善造宝剑,与干将齐名。下联典指东汉左将军莫含,繁畴人。穆帝爱其才,甚为帝所重,常参军国大谋,卒于左将军。封关中侯。
- ——陆润庠题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建国南路莫氏庄园“春晖堂”联
- ——佚名题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镇建国南路莫氏庄园“春晖堂”联
- 全联典指唐代岭南状元莫宣卿的事典。莫宣卿,字仲节,封川(今属广东省)人。授台州别驾,以母乞归养。诏赐其乡名“锦衣”。
夫!圣天子一统英明之治,出乎衣冠文物之邦。凡有血气者,莫不知天地君亲师之所当敬也。今之子弟,昧古道,黯纲常。皆由父兄庭训不端,而至子弟身心失守。昔孟母,庭训有方,一儿亚圣。荀季和,家教有法,八子扬名。今之父兄,可不效乎。为父兄者,应当深省;为子弟者,即望以修。处家庭,当以诗书为本;守田园,必以耕稼为先。交朋友,须存信义;处乡党,务须谦和。立身行已,不出恭敬一端;处世待人,必戒骄矜二字。勤堪补拙,俭可助贫。宁可以德胜人,切勿以财傲众。奢华乃败家之端,酒色乃藏身之斧。不读诗书,纵家有万金,定遭愚人之诮;能通经史,虽户穷四壁,堪称儒雅之门。老在优闲,咬菜根以尝香馥;身居安静,住茅房亦觉光华。望高才者,惟有窗前攻读;祈多谷者,须知月下经营。或劳心,或劳力,人世之间,食无闲饭;或采薪,或钓水,天涯之阔,何处非财。皇法无亲,当牢牢谨记;人情多变,宜步步提防。秋月春花,当增书香之味。天时地利,可资修已之心。是故君子勉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