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望文生义
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世界最早的字典,让每个汉字从跃然纸上,到呼之欲出,寓意无穷
譬如,祠:春祭曰祠。从示司声。释义:旧时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再如堂:殿也。从土尚声。指的是正房,高大的房子。
祠与堂合并释义:供奉祖宗或贤德之人或鬼神的大屋子。
02从哪里来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毕生著作恢宏,其中两册经典经久不衰。一是《四书集注》,是读书人的经典操守,为官做吏之必读;二是《家礼》,乃寻常百姓日常的行为规范。此书从接人待物、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方面无所不包、规制细致。当今之风俗礼仪,皆从此书流传,《家礼》风靡越南和日韩,影响远超《四书集注》。
《家礼》开宗明义就讲祠堂,“古之庙制不见于经,且今士庶人之贱亦有所不得为着,故特以祠堂名之”。祠堂一词,在《家礼》之前已经存在,指设立在墓碑前,给逝者歌功颂德的“生祠”。朱熹《家礼》提倡尊祖敬宗,首次赋予祠堂新的功能,影响元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03做什么事
为百姓家祭而设立的祠堂,祭祀功能当数第一。《家礼》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并要求: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主张祭祀四世。
其二:祠堂是家族活动之场所。长子、长孙冠礼(成人礼)三日前,主人须“告于祠堂”;之后婚丧嫁娶,均要告于祠堂;婚后男女主人也要出入必告。充分体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传统孝道。
朱熹之所以尊为一代大儒,与其通过贯彻《四书集注》和《家礼》来达到整治吏治、教化民众的愿景须臾不可分。《家礼》中提倡,通过设立祠堂、建立规制,达到了敬祖敬宗目标,对后世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第三:祠堂是家族的道德法庭。从打家劫舍、邻里争执,到指桑骂槐、婆媳关系,族长都会依照族规,或进行处罚、或批评教育,直至逐出宗祠。后来,祠堂延伸至议事、外交、接待和承担家族子弟学校等功能。
明末清初,祠堂不仅承担宗族议会、社交、教育等职能,而且成了光宗耀祖、财富和权势的象征。祠堂的占地和建筑规模越来越大,设计、选材考究,建筑、雕饰精致,风格恢弘大气。
04经典流芳
祠堂文化,历经870年洗礼,糟粕尽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它积极的一面,源远流长。
——《家礼》尽显儒家思想,与当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是扬弃、继承、发展关系。
——建筑风格绝贯中西。在晋祠、石祠、王氏诚敬堂、汪氏济阳堂、吴氏著存堂、胡村程氏祠、罗东舒祠、胡氏宗祠、徽州祠堂、客家祠堂、陈氏书院等保存完好的祠堂中,充分体现中国古代高屋建瓴的建筑智慧和空前绝后的艺术想象力。每个祠堂从设计、施工、结构、雕刻、装饰等绝无雷同,举世无双,世所罕见。
广东的陈氏书院巧夺天工,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和"百粤冠军祠";客家人将祠堂置于围楼中心,集祖堂、祭祀、执行、宗法、议事、民俗、礼仪、教育于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文化空间;江西吉安青原区王家村诚敬堂,总面积3645平米,全部为木料构件,所有木料衔接部位,都用木榫,没用一颗铁钉,匪夷所思,叹为观止,被誉为江南第一祠.
——堂号:每个祠堂都有堂号、匾额、楹联、雕刻、书画、布局和陈设,记录着历史的点点滴滴、反射出华夏文明、续写着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堂号是祠堂的名字,分郡望堂号与典故堂号两种。前者是纪念姓氏祖先世居地,如陇西堂、渤海堂、天水堂、颍川堂;后者为歌颂先祖之丰功伟绩,如栖霞堂、弘农堂、绍德堂、四知堂等。让慎终追远、敬祖敬宗、凝聚宗亲的宗旨流淌在血液中。
——楹联:是宗族的座右铭,人生观和价值理念,又是文化的世界、书法的海洋。相信《堂联:从祠堂折射出的文明之光》一书,即将付梓、把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画像:讲述华夏故事,超越文字历史。山东长清县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展现有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画像。既有朝会、拜谒、出游、狩猎、百戏等常见题材;也有大气磅礴的出游图,人物栩栩如生、车马欢声雷动,“大王车”三字赫然。史书都难以描述的神话及春秋故事:伏羲、女娲、西王母、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都有活灵活现的画面。在祠堂内外壁面,留有世代文人墨客题记,极具考古价值。
祠堂:在漫长的岁月,它展现了祭祖、教化、教育、议事等往事;继往开来,它展望着礼仪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和之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自己曾经的祠堂,都有积善为道之传承:我们都是中国龙,都有家国情怀,都有民族复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