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寿春楚文化元素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摘 要】楚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至今仍保存在楚人的血液和现实中,在寿县遗留下的楚文化元素可分为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

通过对寿春楚文化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她不仅影响了寿县当地的文化,也影响了全国和世界各地,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寿春 楚文化元素

2017年9月底,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五次年会在安徽省寿县举办,笔者作为寿县文物工作者有幸参与全过程。

领略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原院长、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高崇文,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何长风,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方勤等专家学者的风采。

也学习了来自北京、江苏、浙江、湖南、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市科研机构和文博管理部门代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8所大学代表以及有关新闻媒体代表的精彩学术讨论。

特别是在学术报告会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周波教授作的《安丰塘与水利遗产研究》,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张义中作的《安徽寿县安丰塘(芍陂)水利文化遗产调查成果》、蔡波涛作的《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新思路》等学术报告,使我深受感动,深切感受到楚文化厚重和灿烂的历史,感受到寿县楚文化是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增强了笔者对寿县文化自信的信念。

楚国(公元前1115—前223)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和汉水之间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

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在周文王、周武王时期开始崛起。

公元前740年,熊通僭越称王,称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

楚庄王熊侣(公元前613—前591)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良相,使楚国逐步问鼎中原。

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从而使国家兵强马壮,呈现出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楚国至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

但公元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迁都至寿春。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

公元前223年,秦王派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大败楚军,俘虏楚君负。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至此也完成了楚国七都的搬迁之路:丹阳、郢都、鄀都、鄢都、江陵、陈、寿春。

一路走来的楚国七都,每个都留下了楚文化深深的印记,寿县实际上已成为楚国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真正高度成熟的楚文化最终在寿县沉淀下来。

现今,寿春即今寿春镇是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同时又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古代文化元素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楚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至今仍保存在楚人的血液和现实中,在寿县遗留下的元素可分为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现将寿县代表性楚文化元素浅析如下。

一、物质文化元素

(一)寿春城遗址
该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镇境内,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7′,北纬32°40′。

虽经过历年的考古发掘和遥感,仍没有完全摸清寿春城遗址的确切范围,只能通过考古发掘和遥感辨认,遗址的大概范围是南部边界范家老河南侧向东,经双更楼、张家圩北、葛小圩南、至兴隆集南侧,东部范围和北部范围为淝水的西岸和南岸,西部范围是老城南门外下关向南,经过王家沟拐、棉桥、小岗上至范家老河南側,分布范围约26.35平方千米。

柏家台遗址,位于遗址的东部,寿蔡路北侧,瓦埠湖西侧。1985年4月,在寿县至蔡家岗公路拓宽工程的施工中,发现一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的古代建筑遗址,因遗址位于柏家台村,故称为柏家台遗址。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寿县博物馆组织专家和考古工作人员,对遗址作了发掘,发现有大型石柱础,四叶纹、山字勾连纹槽形砖,长方形铺地灰砖,凤鸟纹、树云纹圆瓦当等遗物。

由于该遗址显示建筑规模宏大,器物纹饰丰富多彩,当年参加全国楚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亦专程来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视,“认为该遗址可能是楚郢都寿春城内宫殿建筑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发现”。柏家台遗址也被列为198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位于寿县县城西南7.5千米的古城遗址(西南小城),有学者认为是楚国春申君的城邑遗址,所以被列为寿春城遗址的一部分,在制定寿春城遗址保护规划上也与寿春城遗址一并列入其中,寿春城遗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加大了对寿春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编修了《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寿春城遗址保护规划》《寿春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

(二)安丰塘
古代称为芍陂,位于寿县城南30千米处,为楚庄王时期的令尹孙叔敖修建,塘北有孙公祠(今孙叔敖纪念馆)。

据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记载,“陂周百二十许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后汉书》记载,“陂径百里,溉田万顷”。可见当时安丰塘的面积是非常大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兴衰,以及豪强地主的霸占,安丰塘的面积逐步缩小。

孙剑鸣撰写的《安丰塘记》描述“芍陂之弊,常因战乱,至于塘身日蹙之原因,则由于豪强占田。占田之风约起于唐末,至明极炽”。

新中国的建立,安丰塘迎来了新的契机,焕发了青春。现今安丰塘面积为34平方千米,但经过修治,蓄水可达1亿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近460平方千米,寿县也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当代著名古建筑史学家罗哲文考察时曾赋诗:“楚相千秋业,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

1988年1月,安丰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被认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安徽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年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编订了《安丰塘(芍陂)文物保护规划》。

(三)楚考烈王墓
该墓葬位于寿县茶庵镇茶庵街道西侧,原有三个相连的墓冢,呈南北排列。

1952年两个墓冢出土了砖砌的拱形墓门和陶罐、盘口壶等文物。安徽省博物馆对剩余的一个墓冢进行了钻探,发现此墓冢用夯土筑成,墓残高约4米,面积约300平方米。据明代《寿州志》记载该墓为楚考烈王之墓。

(四)楚大鼎
因该鼎上有十二字铭文,有“铸客”二字,因此又叫“铸客大鼎”。其出土地点位于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今淮南市谢家集区),是当时(1933)老百姓盗挖发现的。

该鼎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400千克,圆口平唇、圆底、修耳、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虺纹,犀首纹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院,成为安徽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寿县博物馆展示的楚大鼎为复制品。楚大鼎代表了当时楚国也是我国最先进的青铜器铸造工艺。

楚大鼎从出土到现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大鼎由水运到重庆;日本投降后,楚大鼎由重庆运到南京;解放后,楚大鼎被运到了合肥。

楚大鼎的体积在目前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最大的。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参观楚大鼎时感叹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头牛呵!”

(五)鄂君启节
又称鄂君启金节,是战国时期楚国用于交通运输的青铜器,其形制像竹节。1957年和1960年于安徽省寿县城东丘家花园出土,共出土5件,其中舟节2件、车节3件。舟节长30.9厘米,宽7.1厘米,厚0.6厘米,有错金铭文9行165字;车节长99.6厘米,宽7.3厘米,厚0.7厘米,有错金铭文150字。

铭文记载了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舟节和车节的过程,并详细记录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运载额、运输种类和纳税情况。

鄂君启节的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符节制度和战国时楚国交通、政治、经济、地理和商業赋税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现分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院。

(六)大府铜牛
该青铜器为战国时期楚国铸造,1956年寿县邱家花园出土。其形制成实体卧牛状,头颈回伸,尾甩贴于左股之上,前膝双跪,后腿屈于腹部。通体饰错银云纹,纹饰精美,牛眼、眉和鼻用白银缕错而成,周身及前后蹄镶嵌成舒展和卷曲的图案,脊梁是中线,花纹相互对称,蹄未分瓣,铸成后用白金嵌入分为偶蹄。

卧牛回首顾盼,表现卧牛闻风而动的一霎那间的情态,极为生动。铜牛以圆雕技法为主,辅之以镶嵌工艺。腹下有铭文“大府之器”四字。铜牛身长10厘米,前脊高5厘米,后腹高4.3厘米,重1.7千克。此器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七)楚金币
又称郢爰,战国时期楚国黄金称量货币。1979年8月寿春镇花园村门西村民组出土楚国金钣“郢爰”印记金钣2块,楔形或圆形切凿的金饼4块,“陈爰”印记金钣2小块,无印金钣8块,“卢金”印记金钣5块,共21块,以及零碎散金,总重5187.25克。

1986年2月周寨村周家油坊出土无印记完整金钣10块,“郢爰”印记完整金钣28块,共计38块,及少量的零碎散金,总计10055克。1986年4月东津村阎圩出土圆金饼和半圆金饼各1块,“郢爰”印记金钣123块,共计125块,总重3394.25克。

三次在寿县南门外寿春城遗址三次大批出土楚国金钣,“卢金”5块,“陈爰”2块,“郢爰”148块,无印金钣18块,楔形、圆形、半圆形及无印小金粒(似从大块金钣切凿下来的极小零碎金抉)11块,共计184块,合计总重18636.5克。

寿县如此大量楚金币的出土(也是中国楚金币出土最多的地方),不仅证明了寿县是楚国时期经济、文化中心,也为研究楚国的黄金货币的浇铸技术、使用方法、管理制度、流通范围等方面提供了实物数据。

(八)蚁鼻钱
蚁鼻钱是楚国青铜仿制贝形的货币,形似背面磨平的贝壳,后人称之为“鬼脸钱”。

宋代洪遵《泉志》记载:“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镂又类字,也谓之蚁鼻钱。”

这里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刻镂的是什么文字的贝,通过专家学者的解读大该是“紊”和“咒”两种。“紊”字形贝,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阴文“紊”字形就如同一只蚂蚁爬在鼻子上故称之为蚁鼻钱;“咒”字形贝,钱体与蚁鼻钱相同,“咒”字仿佛是一个鬼脸。

蚁鼻钱每枚早期重约5克,晚期减至约2.5克,有的重0.5克。寿县时有蚁鼻钱出土,寿县博物馆有蚁鼻钱馆藏文物。

二、非物质文化元素

(一)粽子
寿县在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该习俗与楚国的农业种植、饮食习惯密不可分,同时随着楚国迁都寿春也给当地饮食习惯带来了影响,一直流传到现今。

关于粽子的来历,据记载,公元前340年,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面临国家灭亡的伤痛,于五月初五,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后来人们又用艾叶、苇叶包粽子。《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现今每到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包粽子、插艾叶,街道超市也把粽子摆上了柜台,并形成了商品产业链。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也是为了纪念屈原,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后来赛龙舟的说法越来越多,但纪念屈原为各种传说中影响最大者。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民众健身和娱乐的项目。

(二)郢
大家都知道郢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由于历史的原因,楚国的国都数次迁徙,最后在寿春灭亡,走完了她辉煌的历史。

在寿县的广大区域,大部分自然村落名字都带一个“郢”字,如张郢、邸家大郢、王郢等。有学者在发表见解时表示村落带郢字是沿袭了荆楚文化的习俗。

可见在楚国灭亡后,楚国的后裔为了不忘国家,励志复国的深切爱国热情,也深刻体现了楚文化在寿县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列举,可以看出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她不仅影响了寿县当地的文化,也影响了全国和世界各地。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