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谱牒和辈份概述

作者:熊氏家族网 浏览:



谱牒概述

谱牒即族谱,又称家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是载录家族或宗族的繁行、世系传承的历史,是血脉的谱系,也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遺产与历史典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宗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早在西周、秦、汉就有谱牒世系的记录(如《世本》、《世系》等),广为流传。至明、清更为盛行,它起着补史之缺、修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作用。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先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谢冰心为其宗谱作序言:“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族历史,对家史的注重与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因此说家族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在1985年下发的联合通知中说:“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因此说族谱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它用独特方式体现着一个群体、一个区城的历史与文化,是远离家乡的族人及其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通常族谱内容除记載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柯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方法、家族的规约训诚、修谱凡例义则、家族的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福建省连城县《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山东省枣庄市《峄阳梁氏家乘》创修族谱序说“谱之修所以分支派,序昭穆,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对于家族成员来说,本族的族谱就是自己的根与本,是自己家族的生命史、发展史。它记录本家族的诞生、繁衍、盛衰、迁徙、沿革的历程以及成员、组织、事件及兴衰荣辱的档案。通过谱牒可以了解自己的祖先以及自己的有关情况。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旧时传统的族谱世系中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虽将“贞妇烈女”记載入册,也只是作内传(记录家族中有品行的女子的传记)或外传(记录家族中已出嫁的有品行的女子的传记)。而传统规范的列传中仅仅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的男子。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規定用笔着色。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用此习。福建省寿宁县《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用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福建省连城县一带是用蓝线)。现代随着社会进步,观念逐渐更新,有的开明姓氏,豁达大度,在新修族谱时将本家族女子与男丁一視同仁对待,赋予相同的辈份,给予应有的尊重,并在族谱中具有相应的记载,这是值得提倡并应予肯定的。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组织严密的宗法社会,自古以来,人们十分重视反映家族世系、规定家族法规、弘扬礼教文化的家族修谱工作。其目的是“溯渊源,分疏亲,序尊卑”。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一项义务写进族規。古人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族谱重修年限可以不等,或十年,或三十年,或五十年一修。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期间,每逢初一、十五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末超度的神魂居住。

福建省连城县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宇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点炷烧香鸣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鸣锣击鼓放教炮;最后聚餐,座位严格接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品茗喝酒谈心,气氛很好。福建省连城县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赣州市于都县有上灯的习俗:新年正月初十是添丁日,叫上灯或养灯。凡是上年添了男丁的家庭,由宗祠组织买“百子灯”、“丰熟灯”以个人第一胎男丁买头灯,依东西对称,按辈份、年龄悬挂在祖厅梁上,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并由各关系户逐日轮流请客,宴请至亲邻里,以示庆贺,入席入座也是要严格按辈份排列的。在上灯活动的同时族中绅士或文人将新添男丁的生辰八字及时记录在随族谱的专用《族谱鸿稿》中(如果在上年度有过世族人的相关信息也记录其中),以便正式修谱时能够准确录入有关内容。

古代的族谱有官修和私修之分。官修是由皇家或官府任命人员修撰;私修是由族长或祠堂负责组织、聘请专家修撰。一般的家族谱牒包括以下内容:谱名、谱序、凡例、谱论、像赞、郡望、堂号、恩荣录、宗子、祠堂、世系、传记、族产、契约文据、年谱、名绩录、字派行辈以及家训族约等等。

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也有图表式的。旧时对族谱保管十分重視,须慎重保存,定期晾晒,认真缮修。同时,其裔孙要做到毕恭毕敬,虔诚有加。如湖北省仙桃市郭河镇姚河村《江汉平原谢氏族谱》专门订有保管族谱规约:

谱乃家传宗器、祖先遗迹,应至尊至敬,不得亵渎;

谱应供之神龛上或楼阁高处,不得放之低矮潮湿处;

谱由所领处之精谨公正、长而贤者保管,不得转让或出售他处族人;

谱不准随便翻,如果清查世系,必敬奉礼拜后启视。若查生庚,须淋浴洁身,方可取看;

每年三月、八月须择天睛朗日搬出透晒,谨防潮湿或鼠伤;

逢水、旱荒年,应好为收藏保存,不得遺失损毁;

谱内不得擅自涂改;

谱在专做木盒装存。

族谱保管要求认真度诚,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福建霞浦县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或有要事需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漫话辈份

辈份古称昭穆,又称行第,是表示同一姓氏家族辈分高低、长幼序列的专用文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等逢偶数的世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等逢奇数的世祖位于始祖的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祭祀时,子孙也按这种规定排列行礼,即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余类推。后来“昭穆”泛指家族的辈份。

“辈份”之称大概始于唐代,就是同宗同辈人都用一个固定的字来代表,让人一看便知是某个家族的第几辈(第几代)人。辈份名(又称谱名)一般都是二字名,其中一个代表辈份,另一个是同辈人各自不同的代表特号。因为辈份名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所以直至现在仍被很多家族所采用。辈份是家族世系次第的区分,都明确写在族谱里。对于每一个姓氏来说,既是从宏观上了解本姓氏发展状况的大问题,又是从微观上分清长幼的大问题。

在族谱中,家族迁居(或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料价值的部分。全国各地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必须用某个统一規定的单字(一般用于名字前面),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接“序”字排列,分别称“序仁”、“序义”、“序礼”。这样,在族谱中一看“序”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

族谱中的辈份排行用字,称为字辈或字派,俗称字派行辈。一般是由开源(或始迁)之祖确定的,也有在修纂家谱时,合族议定,写进族谱中,具有家族法定的权威性。字辈一次便确定几十世,到一定的世代修谱时再续添增加,也有的会对末使用的宇派作少量的修改调整,后裔子孙,依照字辈取名,一辈一字,世次分明。例如泰和易氏济美堂的字派是“…祖德绵世远 孙贤名誉扬…”;赣县、南康、信丰、全南等地易氏统一的字派是“…祖德庆传芳 功名纪世昌…”;于都北门易氏统一的字派是“…鸿烈继序 弼世匡时…”:于都东平郡易氏的字派是“…诗书克绍 贤才奋勇…”。即使迁居他乡异地,关山阻隔,年代久远,支派浩繁,只要按谱字辈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一气贯通,班辈不乱。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常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ー,一些耄畫之年的老翁,要称三岁稚童为“叔”或“爷”。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16个出生的,就直呼“十六”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长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

族中的辈份排行用字,萌芽于宗法制度解体的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日渐盛行,明清两代形成定制,其发展轨迹与姓氏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到宋代,私家族谱的大量修纂,促使辈份字制度日趋完善,辈份字不再是由父辈临时确定,而是已形成了整个家族的辈份字序列,列入了宗祠、族谱的规范之内。


从元代起,民间已普遍米用了这种“以名系世”,预为子孙拟定字辈的做法。于都民间在做风水时常常会在碑石上为未来出生的子孙预取谱名并雕刻在其上,期望人丁兴旺。在传世的明、清族谱中,也往往可见到字辈的记载。辈份用字作为中国姓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象一条连绵不断的生命之链、世系之链和血缘纽带,将同姓、同宗族人紧密地贯通在一起,强有力地维系了族姓集团、血亲集团的等级身份秩序,表明了血缘关系生生不息、循序渐进的传承。至今许多姓氏仍有自己的字辈谱,仍在一些家族、家庭按字辈取名,充分显示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其重要的文化功能。

图片展示

联系我们

 

微信号:xsjzwgzs

地址:郑州市商都大道

图片展示

熊氏家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19027507号-1 技术支持:智巢品牌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豫ICP备19027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