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爱山的水一定有它的源头。”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是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小时候我很好奇自己是在哪里出生的。成年人懂事的时候,会关心我的祖先是谁,为什么会住在这里。这个问题只有家谱才能准确清晰的回答。
通过家谱,可以验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个家族中各个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亲我者,我亲之。”只有认识祖先,才能尊重祖先;只有关爱血液,才能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中国传统节日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复兴,是为了告诉人们不要忘记根,弘扬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味着谱可以告诉你,你是谁?你是哪里人?有了谱书,就可以溯源了。
人从母胎十月怀孕,就出生了。他们活了几十年,总会悄无声息的死去。“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是人的根本。人生在世,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在世界上留下。过了若干年,我的儿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太遗憾了?
换句话说,你的子孙已经失去了根。树有千丈高,落叶归根。你的根在哪里?万里河的水源从哪里开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根都不知道,不就辜负了你的祖先?由于很多因素,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忘记了祖辈长者的名字,更不用说他们是属于哪个支系了。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从何而来,遵从愚昧无知之序者,禽兽不如。”意味着姓氏是血缘关系的标志,人与兽的区别在于,他们有一种用血缘关系寻找自己人的根源的意识,这使得这个家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无论漂泊多远,一个人都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有曾经养育过他的亲人,也有埋葬在那里的祖先。因此,家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尊宗尊重祖先的信仰,是证明他家庭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最基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最有凝聚力的方式就是建立族谱。
按照古人的说法,族谱具有“聚其骨肉,绑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在编族谱过程中的反复走访,不断了解情况,寻根求祖,加强家庭成员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增进家庭内部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凝聚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
因为编修族谱和逢年过节时祭奠祖先的仪式,使后人可以更加自觉地尊老爱幼,崇尚族群之间的亲密与和谐,有利于家庭的团结与幸福,有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与和谐。
今天,人们走出家门,甚至出国,这是我们子孙后代未来的唯一出路。有时候一个家庭不了解一个家庭是不可避免的。有了家谱联想,同宗同源的同胞可以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异国,路人不如老乡,老乡不如亲人。即使带着家谱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与血肉相连,更温暖更深刻。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家训和家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比如尊敬父母,尊敬长辈,人与人和谐,关爱穷人孤儿,节俭,赌博,奢侈,懒惰,戒酒,放纵。有的家谱记载了先人孝顺老人、忠君爱国、利国利民、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典型事迹,是人们和后人的生动教材。先治国,先育人,先清正廉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要想在世界和社会上自立,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和教育出许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良好的家训和家规可以弥补现代教育只注重知识而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用心书写的家谱,就有这样的作用。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族谱有姓氏起源、祖先起源、部落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动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历史。